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中西古典学交流互鉴之道 | 中国社会科学报


探索中西古典学交流

互鉴之道

 

吴楠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许雪晖 通讯员

     

    9月17-18日,第一届古典学与经学年度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主题为“古典哲学中的自然与快乐”。与会学者围绕中西方古典哲学中的自然观、自然与反自然的快乐、礼乐之乐、快乐主义与现代性、自然与礼法、政制等议题,展开切磋与研讨。


01

把握古典学与经学的时代使命

    古典学、经学以及国学等诸学术分类概念,在当下中国出现合流的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国学的提出是试图代替传统学术分类,重新安排和整合传统学术分类,而古典学则试图根据西方古典学重新安顿、整合乃至代替传统的学术分类。无论是用国学还是用古典学试图重构传统学术分类系统,都是出于重构学术分类系统的使命要求。国学是为了应对来自西方的现代学术体系的冲击而形成的学术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与中华文明的自我特殊化有关,而古典学则是尝试将我们的学术传统重新纳入一个更具普世性的框架来理解自己的文明独特性

    张志强还强调,无论是国学还是古典学观念的运用,都需要经过传统学术中校雠目录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审查环节,通过对现代学术的“知类”来达到“明统”的效果,并藉此将学术的现代发展以源流互质的方式重新安顿传统当中,安顿于传统所发源的根源当中,形成一种学术传承发展的整体意识。这有助于真正把握住中华学术的大本大源,对探索一条中西学术传统交流互鉴的道路有重大意义。

02

挖掘中西古典哲学中的“忧乐”观

    从宇宙自然到政治自然、人的自然,从道法自然到征服自然,古今中西的哲学思想里都蕴含着对自然的复杂而丰富的理解。快乐属于人的自然本性,但快乐是否为善本身,中西哲人们多有争执,不同的哲人有不同的看法。与会学者分别从西方古典学和中国经学入手,对中西古典诸多哲人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与快乐等展开研讨。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包利民提出,在希腊化哲学中,哲学家们与世界不和解的姿态是黑格尔所说的不幸意识。这与他们自诩能够为人类提供幸福技艺形成了张力。与西方哲学史鲜谈“快乐”相反,中国文化传统虽然一直处在“忧患”意识之中,但到北宋时,邵雍等人开始强调“快乐”。希腊化哲学彻底否认生活价值,而中国传统哲学大多肯定生活价值,并为之忧患-操心-烦忙,无论这是民众的物质利益还是精英的升华型生活价值。对万物闪耀的珍爱与肯定,有助于避开虚无主义和价值主观化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在会上谈了《论语》中的“乐”。他表示,孔门之学的精要在于礼乐,以此贯通古今。《论语》中的“乐”字有礼乐之“乐”与心情之“乐”,两者有其关联。《论语》承袭六艺,成为君子致力于持守“仁”的教科书,其核心思想是从“礼”到“仁”,完整链条为由礼乐(yuè)到仁,而“乐”(lè)是“仁”的生发状态。《乐记》称“乐(yuè)者,乐()也”,又称“乐至则无怨”,又称“仁近于乐”,可见其中的线索。

    “虽然西方更多从‘悲’和‘畏’谈哲学,中国传统学术更看重‘乐’的重要,但这种乐也并非轻飘飘的乐,而是从整体上注重‘忧’和‘乐’的关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谈到,首先可以从“忧患”层面思考“乐”的问题。在字源学上,中国传统上的“忧患”是由自然生生到文明制作的标志。心动为忧,患一方面即是忧,但还有更实质的灾祸疾病之义,所以“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已经暗含了“乐”的意义。但“忧患”二字联用,在心理层面上是同义词。吴飞认为,天道自然生生不已,无目的、无安排,无忧亦无乐。但人有心有情,有目的、有安排,因而人有忧亦有乐。中国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不会因为生命自然的乐而取消忧,也不会因为忧以至于患。反之,君子甚至还能在“知其不可而为之”中感到乐,做到忧与乐并行不悖。

    苦乐感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涉及人的德性完善和幸福。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林志猛谈到,从古典哲人柏拉图的视角看,个人应首先形成正确的苦乐感和良好习性方能朝向有德的生活。理性反思能使人从追求身体的快乐转向沉思的愉悦从德性的完满获得更大的内在满足即真正的快乐。人要获得幸福和灵魂的和谐应求索完整的德性,德性本身具有内在的永恒价值。有序且优异的灵魂天然令人敬佩,正是对高贵和美好之物的向往之情,对洞彻宇宙万物的深切渴望,使人不会仅限于快乐、功利的视角看待个人的幸福。古典哲人力图将政治德性与个人德性融合起来,强调个人灵魂应保持温良、稳健,城邦政制应保持节制、合宜,以免走向极端化而彻底衰败。

03

推动中西古典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西古典学在自然与快乐涉及的精神与物质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但从根本上看,中西古典学都蕴含着对人世到底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道德秩序和人伦秩序的共通思考。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表示,“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读经要与西学相互印证和引发,尤其是西方古典哲学,印证即求同,引发是求异。“此次论坛聚焦‘自然与快乐’主题开放讨论,为我们实现汇通中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他说。

     林志猛提出,中国传统讲究天地人秩序,强调制礼作乐不同层次的德性诉求;古希腊哲学也注重宇宙、城邦与个人的贯通文艺和音乐礼法和政制的影响,思索德性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从中西古典文明探讨人的自然本性和快乐,对应对现代道德伦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亦有深刻启发。推动中西古典文明的交流互鉴,有益于现代人思考如何恢复对人之内在优异的渴望,从整全的视角理解人伦秩序和政治秩序,以避免人性滑向自身难以把握乃至无从复返的深渊。


    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联合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3日报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探索中西古典学交流互鉴之道 |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